《河南教育通史》的三个特点
省政协文史委副主任,原省社科联常务副主席、党组书记 张放涛
三卷本《河南教育通史》的问世(以下简称“三卷本”),填补了河南教育史研究的空白,是河南社科界近几年少有的一部精品力作,使人感到很厚重。此书的出版发行,为我们全面系统了解河南教育历史,增强热爱教育、重视教育观念,进一步振兴教育提供了一本很好的教科书。
我读后感到有三个主要特点:
一、内容全面系统。河南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是教育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在宋代之前一直处于全国的领先地位。“三卷本”共21章,143万字,全面系统地反映和勾画了河南教育发展的历史脉络。上卷共10章,近50万字,从远古写起,较为详细记述了从夏商周到元明清的教育历史。从一定意义上讲,也比较全面系统地反映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历史;中卷共有5章,40多万字,从鸦片战争以后到新中国成立前夕;下卷共6章,近50万字,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2001年12月。从时间上讲是一部贯通古今不断代的历史。古代卷,虽然时间久远,改朝换代繁多,但课题组的同志们花费了大量心血、汗水,把夏商周直到清朝前期的中原教育历史全面系统地展现出来,实事求是地记述了河南教育发展的史实,客观地分析总结了其特点、规律。作者还更为详细地记述了近代、当代河南教育的史实,分析总结了经验教训,深入探讨了地方教育的发展规律。所附录河南教育大事记等,也比较详细、系统,虽不是正文,却是全书的有机组成部分。课题组的同志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认真编撰,内容翔实,观点正确,重点突出。为当前教育改革与未来教育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编撰认真,论述严谨。“三卷本”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重点项目,省教育厅的同志们高度重视,成立了队伍整齐、力量雄厚的课题组。厅长、副厅长亲自担任编委会主任和副主任;组建了以省教育志编辑室为主,吸收高等学校、教育科研部门和地方史志方面的有关专家参加,共30多人的编写队伍。尤其可贵的是编撰认真,锐意创新,精益求精。全书编写分为写出初稿、征求意见和反复修改、基本审定文字稿、精编精校精加工等四个阶段。在这四个阶段中,作者们认真搜集、研究资料,撰稿与审改稿件都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反对抄袭拼凑,不沿袭旧说,不苟同权威,锐意创新;坚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史料准确,观点明确,论述严谨;图片的选配、说明文字的撰写、彩页的编排设计、附录的设置等,也都颇具匠心,有效地提高了图书质量,突出了地方教育的特色。
三、印制精美、图文并茂。“三卷本”从内容到形式都不失为一部精品。该书纸面精装,配图500多幅,彩页80面全用125克铜版纸印刷。其不同凡响处和历史厚重感,既得益于其文字内容的丰富性,可以说是博大精深;又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图片内容的丰富性,可以说是广征博采、精选粹编,含无尽意蕴于画面之外。这些都是和编撰者的史识、史才、史德紧密关联着的,是必须以后者为基础、为支撑的。从图片选用上可以看出,编者始终是从中华文明发展的全局来观察教育、编写教育史的,视野极为广阔。从古代卷中河南境内考古发现之新石器时代的 “中华第一龙”、“河南洛书碑”等图片的选用,到近代卷中“刘、邓首长行军途中研究成立中原大学”的照片,以及“抗大”四分校学员在银杏树下学习等照片,直到当代卷中毛、刘、周、朱等三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关心河南教育事业的历史性镜头,现任各级领导教育工作照片,还有省会欢庆首届教师节的场面,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社会集资建校、捐资兴教的感人场面,等等,可以说是从各个不同的重要侧面,优选了河南教育5000年历史的众多珍贵图片。其中既有河南历代教育人物,又有重要事件、场面、设施、遗迹、书册等,编者广泛搜集、慧眼识珠,精选精编、匠心独运;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与精粹的图片画面相得益彰、和谐统一。既可以帮助读者更为直观地了解教育史,又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补文字记述的不足。在我省的专业史书中,似此配图,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是极为精彩、极为少有的。
通览全书,感到也有一些内容和观点见仁见智在所难免。我个人认为:对孔子论述得不够,应该专设一节,进行较为详细的介绍。大事记中也应增加孔子周游列国。孔子周游列国14年主要在河南,实际上是在河南流动办学。另外,鬼谷子似也应专设一节作详细介绍。希望今后修订时进一步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