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招标课题成果要报第6期
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大招标课题成果要报第6期
河南省学前教育发展的困境分析
摘 要:学前教育作为一项社会性公益事业,其健康发展对满足人们的教育需求,促进教育公平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研究调查表明,尽管我省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取得诸多成就,但也存在许多学前教育发展的困境,不能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和我省“十三五”规划发展需求。表现在:学前教育资源总量不足、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缓慢、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幼儿教师整体素质不高、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管理体制不健全、科学保教水平不高等。
“十二五”时期我省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完成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取得一定发展成就:(1)幼儿园数量快速增长,入园率提高。2010年-2015年间,我省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从52.8%提高到83.18%,幼儿园数从7698所增加到17481所,在园幼儿数由196.67万人增加到393.37万人;(2)幼儿园教职工数量和质量双双提高。2015年,我省幼儿园教职工27.33万人,其中专任教师16.53万人,幼儿园教职工数和专任教师数分别增加了16.27万人和9.33万人。通过国培省培等项目,每年完成4000名幼儿园专任骨干教师的重点培训和2.5万名幼儿园专任教师全员岗位培训的任务,推进幼儿教师队伍素质不断提升;(3)民办幼儿园发展势头迅猛。2015年,我省民办幼儿园数占比79.08%、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数占比64.35%,均占据我省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大半壁江山。尽管我省学前教育发展较快,但也存在诸多困境,不能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和我省“十三五”规划发展需求。
一、学前教育资源总量不足,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数量不足
2015年,我省公办园比例仅占20%,比全国平均水平低十几个百分点。我省许多县城多年来只有1-2所公办园,而一些乡镇、村至今没有一所公办园,“入园难”普遍表现为“入公办园难”。由于公办园比例过低,容纳孩子数量太少,导致“大班额”现象的出现,多数县城的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数均达到上千人,普遍超过《幼儿园工作规程》要求的每所幼儿园招生360人的生源上限,反映出质优价廉的公办幼儿园数量严重短缺,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不能适应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需要,距离“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还有一定的差距,“公益普惠”程度不高,也就成为制约我省学前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
二、农村学前教育发展较慢,整体水平较低,办园条件较差
我省农村地区广阔,作为发挥引领辐射作用的乡镇中心幼儿园数量严重不足,导致支撑农村学前教育的主体仍是民办幼儿园,甚至包含一些没有备案的家庭作坊式的“黑”幼儿园。从办园条件看,符合国家办园标准的农村民办幼儿园的数目极为有限,很多农村民办园的举办者是大妈大嫂,基本属于“三无”:无学前教育专业背景、无相关管理知识、无办园许可,就在自家院子里办起“黑”幼儿园,存在选址不合理、管理不规范、安全无保障等一系列问题。有关调查表明:农村大约有50%以上的幼儿园没有足够的教育教学设备,尤其是大型玩具。
从办园质量看,部分农村民办幼儿园的办园目的是为了谋取经济利益,而不是保障儿童健康发展。处于园所生存的需要,许多农村民办园就以收费低、“小学化”、有校车为由招收幼儿,而为了盈利,园所一方面不断招收超额的幼儿,另一方面,又要想尽各种办法降低办园成本,不按规定配备教师,使得师幼比严重失衡,在办园场地有限、保教人员不足的情况下,极易导致幼儿在园期间的饮食卫生、保教活动和游戏时的安全。而一些举办者为节省开支,购置不达标的校车,或使用整改过的车辆作为校车,或超载,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近年来,新闻媒体所曝光的有关校车交通安全事故的报道大多发生在农村民办园,造成幼儿生命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
三、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缺乏相应的经费保障
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包括办园投入、生均公用经费、教师收入等方面。其中,生均公用经费反映了维持幼儿园正常运转所需的费用;教师平均收入是保障师资条件、提高职业吸引力的关键,所以,这两方面的指标也是学前教育财力资源配置的重要体现。从幼儿教师待遇来看,本研究对多地市幼儿教师调查表明,公办幼儿教师平均工资在3000元左右,而民办幼儿教师平均工资普遍偏低,大多在2000元以下,一些农村地区幼儿教师平均工资在1000元左右。而且,尚有许多幼儿园不能为幼儿教师提供住房和养老保险等福利待遇。
河南省人口多、学前教育发展底子薄弱,需要更多的经费投入,尽管我省争取到中央财政经费支持,尚不能满足发展需要。据统计,近年来,河南省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仅占教育总投入的1%左右。2011年度,河南省争取中央财政学前教育资金8.7个亿,省财政投入超过1亿元,各地市财政投入超过10亿元,尽管如此,20亿元的财政资金投入与我省接受学前教育总人口相比,使得经费投入比例仍显不高。而且有限的财政投入还主要是投到城市和县镇幼儿园,占70%的农村学前教育没有固定财政预算。由于缺少经费保障,民办园教师在收入、编制、职称、社会保障等关系教师切身利益的政策上,也享受不到公办园教师的待遇,导致民办园要么通过高收费保证相对规范的办学行为和相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及办园条件,形成“入园贵”的现象,要么通过低收费保证生源,伴随着低成本、低质量,造成“入园差”的现象,最终形成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不均衡并呈现出教育机会不均等和严重的教育不公平。
四、幼儿教师数量不足,整体素质不高,待遇偏低
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是制约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河南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省在园幼儿将达到450万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0%,依据这一发展目标,结合教育部《全日制、寄宿制幼儿园教师配备标准(暂行) 》之要求,我省幼儿教师队伍表现为数量不足、整体素质不高。许多幼儿园教师多年来没有机会参与职称评定,教师专业发展空间狭窄。根据2012年我省教育统计年鉴数据,我省共有专任教师112551人,代课教师16916人,大约每7个专任教师中有1个是代课教师。虽然2015年,幼儿园教职工总数增加到27.33万人,专任教师数达到16.53万人,师幼比仍为1:14.39,而根据教育部“幼儿园教师配备标准”,全日制幼儿园的教职工与幼儿比为1∶7 ~1∶9。如果按照幼儿园每个教学班“两教一保”的要求配置专任教师,依据2015年我省在园儿童数,我省专任教师数量缺口9万余人,而依据2020年450万在园幼儿数,我省专任教师数量缺口则达10万余人。
从师资水平来看,2015年,我省专任教师中学前教育专业毕业占比只有61.67%;2014年,我省幼儿园教师队伍中,大学专科毕业及以上人数为96687人,占67.7%;另据调查表明,我省有70.42%和74.96%的幼儿园园长和教师没有评职称。
从幼儿园园长、专任教师年龄情况看,幼儿园园长相对集中在中年,而专任教师普遍年轻,年龄不到35岁的专任教师占教师总体的87.53%。并且,我省学前教育师资队伍性别比例严重失调,以我省2014年公办幼儿园教师为例,全省公办幼儿园教师数为50519人,其中,女教师达46092人,占87.63%。
调查还发现,由于我省民办幼儿园快速发展,许多幼儿园师资匮乏,师资质量良莠不齐,幼儿园教师职业专业性被弱化。由于民办幼儿园教师的工资、“三金”等问题无法得到保障,造成他们随意跳槽,流动性很大,教师队伍不稳定。
五、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管理体制不健全,学前教育市场监管亟需加强
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工作思路,由于“分级管理”没有对各层级政府发展学前教育事业的具体权责做进一步明确和科学的划分,具体应该由哪级政府承担主要责任、各级政府应承担什么主要责任以及各级政府间的职责关系和权责配置等规定模糊、不明确。导致这种管理体制存在不同层级政府间职责不明确、权责配置不合理,特别是责任主体重心过低、统筹协调和财政保障能力严重不足等突出问题。一些地方政府对学前教育缺乏必要的监管,在严格准入条件、落实法人财产权和财务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等方面管制缺位,一定程度上造成学前教育资源配置市场的混乱和无序,以及民办幼儿园事故频发等现象。
六、科学保教水平不高,无视孩子成长规律的“小学化”、“成人化”现象仍普遍存在
通过实地调研发现,我省一些落后地区没有独立设置的幼儿园,幼儿班、学前班大多附设在小学里,教师、保育员均由小学教师兼任。许多农村地区幼儿园和民办幼儿园为招生所需,随意夸大吹嘘本园的办园特色,一些幼儿园课程名目繁多,在一日活动的安排上,不能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依据,充分体现以游戏为主导活动的特色。为迎合家长期望,许多幼儿园以“分科教学”为主,教学内容偏重于读、写、算等文化课教学,教学方法上普遍采取教师讲、幼儿听的“灌输式”或死记硬背的方式,违背3-6岁儿童身心发展规律,表现出严重的“小学化”倾向。当前我国学前教育发展应以质量为核心,普及学前教育是以“普遍提高学前儿童入园率”与“普遍提高幼儿园的保教质量”为内涵的。只有科学的、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的有质量的学前教育,才能够有效地促进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为幼儿终身的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015年度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大招标课题《河南省学前教育发展的瓶颈与对策研究》(课题编号:[2015]—JKGHZDZB—09)
洛阳师范学院时明德、杜燕红供稿